“知青”一词对于八零后出生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然而那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开始,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后历时三十多年才宣告结束,并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知青运动改变了那时无数人的命运,当时很多家庭都有在农村的知青子女,当时每一位应届毕业的中学生,如果没有接班和参军的机会,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
今天对于如何解读那场对华夏大地产生影响深刻的知青运动,各方面还有不同的争论,然而对于个体而言,当年1700万知青在最好的岁月离开城市和家乡,把青春奉献给了边疆农村,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了当地的闭塞环境,有的甚至长眠在了遥远的异乡,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对开发建设中国农村的贡献,不应该忘记知识青年美好的追求在重重考验下放射出的光辉。
展开剩余89%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位于黑龙江的边境城市黑河的知青博物馆。知青博物馆位于黑河境内的爱辉镇,于2006年开始兴建,历经三年时间于2009年8月11日正式开馆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10.5公顷,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布展面积6400平方米,是国内第一个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大型展馆。展馆用大量当年知青所用的实物、图片和雕像完整地记录了在黑龙江落户上山下乡的180余万知识青年,为开发建设北大荒所作出的贡献。在知青博物馆参观,可以增长知识回味历史,也可以感受到激情和泪水。
黑河是一座美丽的中俄边界小城,黑龙江水静静流淌,江的对岸就是俄罗斯。
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小城:布拉戈维申斯克。中国的旧称是海兰泡。据当地的老人讲,珍宝岛事件后,苏联没有再也没有侵犯中国领土,除了严阵以待的解放军战士外,几十万黑龙江知青也对苏联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知青博物馆就坐落在黑河市优美的边境小镇爱辉镇内,是一座砖红色的建筑。
院子里陈列着当年知青用过的各种农用机械和工具,这是一辆老式的拖拉机。
这是著名的知青号森林小火车头,当年知青们用它来从林区向外运输砍伐的木材。
院子的一座知青群雕像,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面有几位意气风发的知青形象。
进入博物馆后,可以看到在最醒目的位置有一幅国家领导人回到当年插队农村的老照片。
铜雕《送别》,生动再现了一位母亲送子到火车站,依依不舍的情景。
全国各界群众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壮观场面。北京发出的列车,“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上除了我在笑,都在哭。”
真实再现当年的知青集体宿舍,那是几个人睡在一起的大通铺,冬天是东北的大火炕
知青们仅有的个人物品,可以看出那时候知青的业余爱好还是非常广泛的。
知青们吃饭的集体食堂,上面摆放着知青们的一日三餐的食物,当时的条件很艰苦,知青们的主食主要是用玉米面窝窝头和发糕,偶尔也会吃白面馒头。
知青们在知青点里下地干农活,上山砍木材,一起工作和学习,一起吃真正的大锅饭。这是知青点的食堂后厨。
春节了,很多知青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回家,大家就在一起包饺子吃,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在东北的冬天,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四十度,这幅油画表现了知青们在严寒的冬天,坐着拖拉机在雪原上行驶的画面,反映当年北大荒知青艰苦的生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民的家具摆设,家里有一台缝纫机就是一个豪华的大件了。
知青和农民坐在热炕头促膝谈心的场面。
马上要结婚的知青和农民:表情忧郁的女知青和兴高采烈的农民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知青永远长眠在了这块黑土地上,当年著名的黑龙江知青烈士,为了保护战友而牺牲的金训华。
为了纪念扑灭山林大火,保护国家财产而牺牲的那些女知青制作的铜像。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980年中央做出重大决策,知青大规模的返回城市。
在农村学校当老师的知青返城前给学生们的留言:亲爱的同学们再见啦,我实在没有勇气和你们告别,因为我太爱你们了。
知青博物馆里展示的当年知青们获得的各种证书和奖状,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痕迹。
知青们曾经用过的皮帽子、军用水壶和手套等个人物品。
知青们曾经用过的各种粮票,布票和其他购物票。
几十年过去,沧海桑田臻富配资,当年的青年点也已经盖起了高楼,当年的知青们都早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们为建设中国新农村所做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发布于:天津市大赢家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